首页 > 详情页

【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月】这些诈骗活动已经盯上了青少年!

2025年06月23日

案例一:出租银行卡以为“躺赚”,其实反成“帮凶”

大学生小张偶然看到“出租银行卡,月入过万”的广告,心动之下联系对方,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账号。短短数日,他的账户被用于非法资金流转,涉及金额超百万元。尽管小张仅获利2000元,但因涉嫌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”(简称“帮信罪”)被依法追责。

【阳光消费提示您】认清“帮信罪”本质:明知他人实施网络犯罪(如电信诈骗),仍提供支付结算工具(银行卡、收款码等)即构成犯罪。拒绝蝇头小利:买卖、租借个人身份证、银行卡等行为均属违法,切莫因小失大,沦为犯罪“工具人”。

案例二:班级群里的“李鬼老师”

某日凌晨,初中家长群中“班主任”突然通知紧急缴纳学费,并附上缴费链接。家长王女士察觉异常,立即致电核实,发现竟是骗子冒充老师潜入班级群行骗。类似骗局还包括伪造“奖学金发放”“课程表更新”等名义,诱导转账或窃取信息。

【阳光消费提示您】收到缴费通知时,切记谨慎谨慎再谨慎,务必通过电话、视频等方式直接联系校方确认。

案例三:网课退费变“资金收割”

学生小林报名某网课后,接到“机构客服”电话,称因经营问题需办理退费,并引导其加入“退费群”。群内有人晒出“退款成功”截图,小林信以为真,按指示下载指定APP并输入银行卡信息,结果账户资金被全部盗刷。

【阳光消费提示您】正规机构退费均原路返还至缴费账户,凡要求额外转账、投资返利的一律是诈骗。切勿向陌生链接或APP透露银行卡密码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。

最后,提醒广大青年朋友们:金融诈骗手段不断升级,唯有提高警惕、主动学习防骗知识,才能守护好自身财产安全。记住:天下没有“免费的午餐”,莫让贪念成为骗子的突破口!

上一篇:

下一篇: